“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在贺州的群山之间,正化作生动的实践图景。
曾经,因对矿山无序开采,贺州市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使得“绿水青山”蒙尘。如今,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姑婆山脚下的体育基地里,少年们在绿茵场逐梦;可达山的梯田上,金黄稻穗随风翻涌;高乐大理石矿的矿区内,水雾锁住粉尘、绿植环绕生产线……从“青山蒙尘”到“一矿一绿”的蜕变,书写着贺州矿山生态治理的动人答卷。
旧矿新生:“生态伤疤”变身富民“金山银山”
伴随着足球飞旋破门,“球进了!”欢呼喝彩声在姑婆山脚下回荡。这片翡翠般镶嵌在群山间的绿茵场,曾是“污水横流、尾矿堆积”的废弃尾矿库。“以前别说踢球,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走。”清面村村民李大爷回忆,“现在好了,这里很漂亮,经常有孩子在这里踢球。”
图为足球小将在姑婆山体育基地训练(资料图)
针对姑婆山采矿塌陷区和尾矿库治理,贺州市创新“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通过重金属沉淀、深埋等方式开展综合治理,采用网格化片石回填方式进行场地平整,以雨污分流方式改造排水设施。经过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这里已转型为集体育训练、文旅康养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聚集区,昔日的“生态伤疤”成为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面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旧账”,贺州市采取自然恢复、转型利用、工程修复等方式进行治理,富川可达山废弃矿区便是通过土地整治进行修复的典型代表。
秋意渐浓时,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北面的可达矿区梯田里稻穗渐黄,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与山间风车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田园画卷。这片占地30平方公里的矿区,2013年因资源枯竭停产后沦为废弃荒地。按照“生态修复—科学利用”的思路,贺州市用“换土法”置换污染土壤,添加有机营养土,让荒坡变成了良田。
通过“政府+企业+农业+旅游”模式,可达山不仅修建起高山梯田,新增耕地面积180公顷,新增水田面积35.4公顷,更引入水稻等作物种植,带动当地2610人就业。如今,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前来观景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绿色矿山:“吃山”更要护山,发展守住生态
矿业粗放开采时期,贺州部分矿山因露天作业裸露如“大地疮疤”,无序采矿带来恶劣的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痛定思痛,贺州市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响了矿山环境整治攻坚战,推动“吃山毁山”向“吃山护山”转变。
今年3月,贺州市启动矿山环境整治攻坚行动,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的科技手段,对全市56座露天生产矿山进行全方位排查,生产矿山复绿不足等254个生态问题被精准定位,形成“一矿一策一影像”问题清单。同时出台“六个必须”硬标准,为矿山生态保护划出“红线”。截至8月,全市纳入整治的56座矿山基本完成“一矿一策”整改措施,89%露天矿山实现“规范开采、秩序井然”,生态修复完成3373亩,192万立方米废石废渣被妥善清理处置,新增配备洒水车、雾炮机、高压水枪325台,全市56座矿山都配足配齐防尘抑尘设备,基本实现了全程湿法作业,露天生产矿山环境面貌上了新的台阶。
在高乐大理石矿,这场绿色变革尤为显著。走进这座年采矿量超百万吨的矿山:运输道路干净整洁、两侧灌木葱郁;矿区标识标牌规范统一;废石场被喷播的十余种乔灌草覆盖;开采区里雾炮机不时喷出细密水雾——曾经粉尘弥漫的矿区,如今已实现11.68万平方米绿植覆盖,绿化面积超可绿化面积,“花园式矿山”成了新标签。

图为高乐大理石矿排废区整改后近况
“我们通过阶梯式规范开采,在生产、运输各环节全程湿法作业,有效控制了噪声、粉尘等污染物排放,落实好‘边开采、边修复’的模式,积极推进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建立起了长效监测机制,为矿山的安全稳定发展筑牢根基。”贺州市石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鸿彬介绍道。该矿区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持续更新节能设备,推进矿山智能化、集约化开发生产,“低能耗、零排放”的坚持,让绿色发展有了制度保障。2024年,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公布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单,该矿区赫然在列。
从姑婆山体育基地的足球小将,到可达山的种田农户;从高乐大理石矿的采矿工人,到矿区周边的常住居民,贺州矿山的每一寸变化都关乎民生福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44座绿色矿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完成率达65%,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目标。
夕阳下,可达山梯田与风车构成温暖剪影,贺江流水映照着两岸青山。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