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行走在贺州大地,青山常在,良田沃土生机盎然,矿山披绿重焕新颜,城市乡村规划井然。近年来,贺州市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在规划引领、资源保护、要素保障、服务民生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贺州筑牢了坚实的发展基底,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守好“饭碗田”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在耕地。
盛夏时节,万物竞秀,广袤田野,生机勃勃。
清晨,一架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轻盈升空,如精密编织的梭,在碧绿田畴上方稳定穿行。这双敏锐的“天眼”,正悄然为脚下沃土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健康体检”——今年起,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新获批的“广西农用地智慧监测与治理工程研究中心”已进入试验阶段,创新采用“无人机巡査+AI解译”模式,构建自然资源要素智能识别大模型。
为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我市向广西国土规划集团争取了八步区作为自治区无人机监测试点县,在莲塘、信都、桂岭三个片区设立了贺州市首批无人机监测点,利用无人机对三个片区重点区域进行耕地巡查,从源头遏制新增流出,以科技之翼,为耕地保护撑起全天候、立体化的智能守护网。
试点布设无人机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贺州市八步区作为试点县之一,正是广西以科技创新严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落子。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动耕地保护工作,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坚决守牢耕地保护底线,2022年以来共实现耕地流入20.65万亩,实现耕地连续4年净增长,实有耕地保有量面积184.33万亩,比保护任务多11.98万亩,切实筑牢“耕基”。
目前,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已在我市试点开展耕地巡查航飞超过1200架次,成功采集近十种农作物样本库,地类解译精度突破80%,大幅降低耕地非粮化图斑信息的人工判别工作量,相关监测技术和模式已应用于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国土变更调查、乱占耕地执法、农业种植和设施农业规划等领域,让守住耕地红线的变化产生得实实在在。
用好发展地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改革用地计划管理方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坚定不移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多年来,贺州惜土如金、地尽其用。
在钟山县祥龙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设现场,建筑主体工程已提前完成,这得益于贺州正在大力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这项改革将工业用地出让前准备环节前置整合,项目在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当天即可开工建设,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工日期提前了整整184天,为项目建设进度按下“加速度”。
据悉,“标准地”是指在完成区域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强度、亩均税收等约束性指标后出让的建设用地。“标准地”出让,即带着“标准”出让土地,是一种能够为企业降低用地成本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土地出让模式。
为打破工业用地短缺瓶颈,避免企业因拿地周期长而导致项目流失等问题,近年来,贺州市有序推进“标准地”改革,以推行“标准地+用地清单制”、探索“标准地+拿地即开工”、推行“标准地+统一监管体系”为抓手,全力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赖庆文表示:“‘标准地’加上高效的审批,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营商环境。我们务必要让看到效率,感受到诚意。”
今年以来,我市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工业用地按“标准地”累计供应7宗地,面积89.31亩,“标准地”供应的比例达到100%。
促人地和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土地”是关键要素。
初夏时节,穿行于贺州的山岭之间,昔日尘土飞扬的矿区景象正在被另一种画面取代:新复垦的土地上绿苗吐翠,治理后的边坡绿意渐浓,近几年,贺州在“绿色”上做起了更深的文章。
作为全国闻名的“重钙之都”,贺州碳酸钙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矿产资源开发曾带来严峻的生态考题。如何在高强度开发与高水平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贺州市以“绿色矿山”建设为破题关键,交出了一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生动答卷。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着力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推动矿业向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迈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创建绿色矿山44座,其中国家级1座、自治区级13座,市级30座,我市列入今年创建计划的木江、水声肚南2座矿山已通过自治区专家组的评估验收,拟纳入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录库,成效显著。
绿色矿山建设,核心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贺州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念贯穿采矿、加工、废弃物处理全链条。
我市推广先进技术,鼓励矿山企业引进和应用先进的采矿、选矿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广西钟山-富川花山稀土矿区为例,该矿区南段稀土矿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近年引进了国内首条离子型稀土矿“浸萃一体化”生产示范线,稀土总回收率达96%~98%,稀土回收率较现有常规工艺提高了8个百分点。
平桂区川岩大理石矿山整改后,矿山环境提升显著
为全面提升矿山生态环境,自今年3月起,我市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矿山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将矿山环境影响较大的56座露天开采大理石、花岗岩、钾长石等矿山作为整治重点,创新建立“一矿一策一影像”整改体系,配套“六个必须”标准化治理要求,彻底打响矿山生态治理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市纳入整治的56座矿山基本完成“一矿一策”整改措施,达到规范开采、干净整洁的矿山有41座,占比达73%,应修复未修复的3652亩裸露矿区已完成复绿2872亩,比例达78%,矿山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
此外,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出台《贺州市平桂区大理石尾矿废渣综合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鼓励矿山开采尾矿、固废等用于生产粉体、环保轻质砖、装配式建筑等,实现“变废为宝”,构建“一石多用,吃干榨尽”生态循环全产业链。
下一步,我市自然资源系统将依旧锚定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助推高质量发展,持续抓好矿山治理,助推绿色转型发展,让贺州山清水秀、林茂田肥的生命共同体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